1學科成立時間:1946年12月
2學科組成:眼科門診及病房、教研室、實驗室、全國低視力康復技術指導中心和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視力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
3學科學位授權點情況:1981年成立碩士點,1986年成立博士點,目前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8名。
5學科的基本情況: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眼科始建于1946年,
經過6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天津市教委重點發展學科。本學科共有病床34張,醫護人員37人,可提供眼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尤其擅長屈光不正準分子激光治療、白內障、青光眼、復雜眼外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玻璃體積血、視網膜脫離、眼前部腫瘤、斜視、眼部整形等疾病的手術治療。
6臨床科研特色:
60~90年代,眼科建立了視覺生理實驗室和眼科生化實驗室,先后在《中華眼科雜志》、《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中國實用眼科雜志》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袁佳琴主編的《工業眼科學》、《裂隙燈檢查學》,王延華主編的《眼與全身病》在眼科界具有很大影響。
1987年治療白內障藥物“內障清”眼藥水獲中、美、英三國專利,現在已正式投產應用于臨床;1989年《TBC-1型中心視野分析儀的研制及臨床應用研究》獲衛生
...(查看科室全部簡介)
部和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90年冷凍治療眼前部腫瘤獲得了朱憲彝科學基金獎;1995年《中心視野體積計量法和中心視野立體分析儀》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1997年《CS2中毒大鼠視網膜超微結構及視覺電生理學的研究》獲天津市科委科技成果獎;2004年《嚴重眼外傷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2001年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臨床與基礎的研究》、《內障清的制備和對老年性皮質性白內障療效和治療機理的研究》均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十年,在國外期刊、中華系列期刊、核心期刊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其中SCI收錄5篇,天津市衛生系統引進應用新技術填補空白項目17項,承擔天津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5項、天津市教委自然科學基金3項、部級(中殘聯)課題3項、天津醫科大學科研基金4項、天津市衛生局科研基金2項。主編、參編專著9部,副主編規劃教材《眼科學(案例版)》1部。
7臨床醫療優勢、特色:
眼科建科之初,1953年在全國范圍內較早開展角膜移植手術,1958年開展眼內異物定位及取出術,挽救了不少失明患者。1956年,在王延華的主持下創建了眼科病理室,積累了寶貴的眼科病理資料,并為全國培養了大批眼科病理人才。
60年代初,應世灝醫師主持建立實驗室并在赴寧夏工作前后潛心研究治療白內障藥物,于1971年獲得成功,在河南、浙江等地進行臨床觀察取得滿意療效。宋國祥等醫師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眼眶腫瘤的診斷與治療。張福昆醫師亦在國內率先開展低溫治療各種眼病,特別在冷凍治療眼前部腫瘤包括惡性腫瘤方面,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在國內居領先地位。其他常規手術,例如虹膜嵌置術治療青光眼,球內異物定位及取出術,復雜眼外傷的處理,視網膜脫離手術等均在國內處于重要地位。80年代初期,開展了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眼底病的診斷治療水平。1986年9月,在國內率先開展白內障顯微手術,將白內障的手術由原來的單純囊內摘除及普通囊外摘除改進為白內障囊外摘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同時,開展眼科顯微手術治療青光眼和眼外傷,其中青光眼主要開展小梁切除術和周邊虹膜切除術,而眼外傷的療效由于顯微手術技術的引進有了很大進步。眼眶病的診斷和治療在此期間迅速發展,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在視網膜脫離手術處理上,術式包括鞏膜縮短術、鞏膜外墊壓和鞏膜層間電凝等,效果顯著。在小兒眼科領域開展斜視矯正術,弱視訓練等。
1992年,在史秀茹醫師的主持下,引進放射狀角膜切開術(RK)治療近視屈光不正。在此基礎上,1996年3月成立近視眼治療中心,引進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散光等屈光不正,并且自1998年6月開展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2001年正式開展準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鑲術(LASEK),治療了萬余例屈光不正,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中多項治療方法在天津市為首次開展,填補了衛生領域的空白。2005年設備更新后開展虹膜定位及波前相差引導的準分子激光治療屈光不正,在此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地位。此外,有晶狀體眼人工晶狀體植入和透明晶狀體摘除治療高度近視,角膜接觸鏡治療小兒發展性近視等手段,使屈光治療手段更為豐富。1993年,許瀛海醫師開展了眼底病激光治療,使更多眼底病患者獲得救治。1997年5月,成立總醫院眼科中心及中美天津眼底病手術治療培訓中心,開展了晶狀體超聲乳化術治療白內障、玻璃體切除術治療玻璃體視網膜疾病、角膜移植術治療眼表疾病等新技術,使眼科疾病的整體治療水平提升到新的臺階。尤其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在全國達到領先水平。
8主要科研方向:
眼外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青光眼流行病學調查及致病基因研究
白內障藥物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9學科在國內及天津市的學術地位:
專 業 水 平 優 勢 地 位
玻璃體視網膜 高 增殖糖網、復雜眼外傷及視網膜脫離 國內領先
眼表疾病和屈光手術 高 較早開展,病例數多,引進波前相差引導虹膜定位個體化切削 國內領先
白內障 較高 藥物治療、填補多項新技術空白 天津市領先
青光眼 較高 不明顯 天津市領先
斜視弱視和小兒眼科 中等 尚無 起步階段
眼整形 中等 尚無 起步階段
10學科員工情況:目前共有醫護人員37人,其中高級職稱12人,中級職稱11人,初級職稱14人,F有博士學位者2人,博士在學2人,碩士學位者9人。
11學科的歷史: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眼科作為天津市教委重點發展學科始建于1946年12月,在五官科負責人耳鼻喉科專家王世勛教授的領導下,袁佳琴醫生具體負責眼科日常工作。1951年天津市籌建天津醫學院,將總醫院更名為天津醫學院附屬醫院,任命袁佳琴和赫雨時分別為眼科正、副主任,當時還有杜文瑞、宋守道、王延華、張蓮靜、張南鶴等醫師,設病床16張,每年收住院治療300余例。
自1954年,高應弼、應世灝、宋國祥、張福昆等醫師相繼進入眼科工作。1969年,袁佳琴、應世灝等赴寧夏支邊工作,王延華任眼科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1972年任科主任),宋國祥、張福昆為副主任,病床增加至24張。1983年袁佳琴教授返津繼續擔任眼科主任。1986年9月,開展了我國首例現代白內障顯微手術。1987年,應世灝、張福昆分別任科室正、副主任。主任醫師4名,副主任醫師8名,主治醫師4名,住院醫師9名。1988年史秀茹擔任天津醫學院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
1989年,眼科搬遷至南樓,病床擴增至26張,醫師為22名,護士為10名,技術員4人,年收治患者600余例。1996年成立近視眼治療中心。1997年,史秀茹任眼科主任,許瀛海任副主任,1998年顏華任副主任。1997年成立總醫院眼科中心及中美天津眼底病手術治療培訓中心。2000年,顏華任眼科主任,許瀛海任副主任。主任醫師6名,副主任醫師5名,主治醫師4名,住院醫師3名。在此期間,屈光手術、白內障超聲乳化和玻璃體切除手術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國內先進,天津市領先。2000年以來,眼科積極參與殘疾人康復事業,在“視覺第一,中國行動”中,赴內蒙古、新疆、四川、寧夏、安徽和西藏等地區為白內障失明患者實施復明手術,并宣傳普及防盲工作。2002年國務院殘工委授予眼科“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2年9月全國低視力康復技術指導中心在總醫院成立,顏華任中心主任。2004年,顏華任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副院長。2006年12月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視力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在總醫院正式成立。2007年顏華任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
12學科的國內、外交流:
本學科重視國內的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眼科專家謝立信教授多次到眼科講學、查房、手術演示、帶動了眼科角膜移植技術的開展。多次承辦國家級繼續教育培訓班,國內著名眼科專家董方田、馬志中、張卯年、郝燕生、周朝暉、孫心銓、徐亮、張舒心、吳玲玲、龐國祥、甘曉玲、陳有信等曾到眼科進行講學或手術表演。歷屆全國眼科年會以及全國中青年眼科學術會議均有數篇論文參加大會發言,并有多名主任醫師參加權威國際大會,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經驗,努力使臨床研究保持國內較高水準。
13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貢獻:
1981年成立碩士點,1986年成立博士點,目前有博士生導師2名,碩士生導師8名,已培養碩士研究生50名、博士研究生3名。先后選派青年醫護人員到青島眼科研究所、廣州中山眼科中心、北大醫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和北醫三院等全國知名學府醫院眼科學習。3名醫生分別去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進修學習眼科臨床及基礎專業,回國后開展了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每年培養進修醫師2~3名,現已近百名遍布全國各地,許多已成為當地眼科帶頭人;謴透呖家詠,承擔了天津醫科大學五年制《眼科學》授課和見習實習等教學工作,并于1980年起承擔七、八年制教學。2002年開始承擔天津醫科大學國際學院留學生《Ophthalmology》授課及見習工作,同年被評為天津醫科大學留學生精品課程。2004年由顏華教授主編的衛生部視聽教材《眼內手術基本操作技術》獲得天津醫科大學教學成果優秀獎。
14學科的學科帶頭、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介紹:
顏華,男,42歲,中共黨員,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F任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常務副院長、眼科科主任、中華眼科學會第七、八、九屆委員、中國眼科醫師協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中華眼科學會防盲學組委員、全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理事、全國低視力康復技術指導中心主任、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委、《眼科學》(案例版)副主編、《中華眼科雜志》編委。曾留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眼科。多年來從事醫教研和管理工作,先后榮獲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國家級先進個人、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金獎、“天津志愿服務之星”、天津市“九五”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個人、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天津市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天津市“十五”立功先進個人、衛生部優秀基層眼科醫生、天津市市級優秀教師、天津醫科大學德高醫粹青年先鋒獎等榮譽稱號。
顏華同志努力推動先進的玻璃體切除手術技術在我市的應用,每年完成玻璃體視網膜手術150余例,在治療復雜眼外傷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作為碩士生導師,已培養碩士生21名,協助指導博士生3名。近年來主持各級科研課題近20項,包括天津市科委課題1項,部級課題3項,天津市衛生局課題2項。填補天津市新技術空白項目10項,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40余篇,SCI收錄5篇。主編、參編著作8部。
顏華同志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組織、參加每年6月6日“全國愛眼日”活動,深入社區、視力障礙學校、老年公寓和兒童福利院為視力殘疾兒童和患者查體,并免費為適合手術的殘疾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組織并參與大型眼科義診和防盲講座。2000~2003年作為“視覺第一,中國行動”國家醫療隊隊長,組織帶領眼科醫生和護士,遠赴內蒙古、新疆、四川、寧夏和安徽等地,為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每次均超額完成中殘聯交給的復明任務。作為眼科專家顏華同志先后參加2001年中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以及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持制定視力殘疾評定標準,培訓全國各省師資和指導現場調查等工作。
(隱藏科室簡介)